微信平臺向應用程序開放接口之后,其體量會不斷增大,在這個過程中,許多程序開發者及服務提供商也會對自身運營進行調整,與此同時,后App時代將悄然到來。
立足于產品功能的角度來分析,微信紅包與支付功能是微信自2014年以來的兩大著力點,其他功能基本保持原樣。以這個角度為切入點,微信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必須推出新產品才能突破現有發展局面。因此,微信的產品創新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話題。
對微信的發展戰略有深層次理解的專業人士都明白,微信團隊經過長期醞釀,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戰略布局,對此,有人認為小程序便是微信的戰略核心,事實上,這只是微信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。在后續發展過程中,微信會逐漸趨向于戰略生態體系的建設,與騰訊的宏觀布局相對接。
那么,微信希望通過小程序的運營,達到怎樣的戰略目的呢?
方便用戶通過單一入口輕松獲取信息
在傳統PC時代下,用戶主要通過電腦瀏覽器進行信息搜索,能夠在不同網站之間快速跳轉,無需安裝特定的程序。相比之下,手機用戶就需安裝不同的應用程序,也不能通過簡單操作實現不同網站之間的跳轉。在這種情況下,微信希望能夠使用戶通過單一入口來滿足自己的多元化信息需求,能實現這個目標的平臺,就能建立起完善的閉環系統,并有效增強用戶黏度。
能夠擁有這種思路的經營者,通常會開發出類似于百度直達號的產品。但微信的戰略布局遠遠超出此目的。
融入線下場景,以二維碼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結合
要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動,就要使自身應用與線下場景相匹配。舉例來說,在傳統模式下,用戶到餐館就餐時,需要在點餐時排隊等待,而小程序的使用,可以使用戶在額外不安裝任何應用的前提下,通過微信掃碼方式輕松點餐,在使用之后即可退出。
在線下場景中,除了要實現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外,還應將用戶時間與注意力作為競爭重點。盡管線上用戶在微信平臺花費的時間并不短,但對于線下用戶的開發還十分有限。因此,微信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,會將線下用戶作為重點開發對象。
由此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:微信推出小程序的初衷是,突出自身的工具屬性,方便用戶快速獲取所需信息,降低用戶獲取信息的成本消耗,并實現線上與線下運營的一體化。
從“連接人與服務”到“連接一切”
微信本身具有較強的社交屬性,其即時通訊功能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連接,到2017年初,微信日活躍用戶接近8億,與此同時,智能手機的應用更加普遍,微信能夠滿足用戶之間的即時互動需求。另外,微信服務號能夠實現人與服務之間的連接,而且,微信向其部分合作商開放了程序接口,進一步豐富了其服務類型。
微信小程序承擔的則是人與商業之間的連接。舉例來說,商家可以推出獨立的小程序,并通過微信平臺推出,從這個角度來分析,小程序作為線下場景的入口則可被視為人與商業之間的連接。
小程序的圖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“連接”功能,不僅如此,其標識還類似于“無窮”的符號。
從商業服務與支付功能的結合角度來分析,在具備支付功能之后,微信商業服務的發展便擁有了堅實的基礎。
而微信對用戶而言,除作為主要的社交工具外,不少用戶傾向于通過微信進行支付。舉例來說,很多實體店都開通了微信支付,朋友之間的轉賬也可通過微信來完成。二維碼連接方式能夠使微信在支付方面的應用更為普遍,微信小程序的推出,則會給支付寶帶來更大挑戰。
未來,微信小程序能夠對用戶所處的場景進行智能化識別,并實現小程序推薦,從而方便用戶的信息獲取與服務連接。當微信能夠實現人與物之間的無縫連接時,用戶就能與周邊事物進行互動,屆時,微智能時代將正式開啟。
當智能時代到來時,用戶連接網絡的方式也會不同于當前,屆時,用戶智能終端將更加便攜,其應用的即時性也會大大提高,智能眼鏡等將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終端設備。當身邊的事物進入到用戶的視野中,終端設備就能顯示其相關信息,以及對應的處理程序。這意味著,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將更加迅速、便捷。比如,用戶要控制一盞燈的開關,當他戴著智能眼鏡時,該設備就會顯示出相應的控制程序,便于用戶進行處理。再比如,當用戶戴著智能眼鏡到某個旅游景點時,眼鏡上會顯示出該地的售票程序。
由此看來,微信小程序的目的可體現在如下兩點:第一點,是在用戶產生信息需求時,能夠使其輕松獲取信息服務,并在各類信息之間快速跳轉;第二點,使用戶能夠在不安裝各類應用的前提下,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動,即時獲取信息,并通過小程序進行處理。